【開箱】單純開箱文──Olympus XZ-1

即使以現今技術來說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在某程度來說已算發展成熟,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發揮一定水準的能力,加上隨手即拍,十分方便,DC數位相機漸漸乏人問津,但認真踏入網誌這塊領域後,總覺得還是應該要有一台隨身且功能健全的類單眼伴身,一方面方便記錄,一方面在較高水準的相機輔助下,補足智慧型手機相機的不足。


不過市上百百種類單眼,到底要選擇哪種才真是讓筆者頭痛的問題。 且不說筆者從小到大對攝影這塊領域鮮少涉足,在3C產品一日千里的狀態之下,還停留在底片相機跟基本功能DC時代的筆者實在對目前相機的發展毫無頭緒。

所幸在網路無遠弗屆的幫助之下,稍稍初窺門道的筆者又開始猶豫了。 當然除了預算之外,其他實在沒有甚麼好猶豫的地方。原本相中的LX7,甚至是剛上市的HX50V,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就算平行輸入產品都還要萬元以上,對現在 的筆者來說實在是不小的負擔。這時候在筆者的同事不斷慫恿跳坑之下,加上實際操作與試驗過後,最終還是決定在賣場促銷時入手了Olympus XZ-1這款相機。

其實就網路上評價對照現今行情來說,以筆者購入的價錢,這台相機還真是名符其實物超所值,唯一被筆者詬病的OLED螢幕發色偏紅現象,在把玩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修正,這才讓筆者狠下心來直接入手,否則再等幾個月,恐怕就要以兩倍以上的價格去選擇微單眼而非輕巧的類單眼了。

好的,在廢話了這麼多前因後果以後,還是先來看看開箱照: 

這是外箱照。就筆者所知這台XZ-1在展示櫃裡放了一年以上,沒幾個顧客拿起來把玩過,可以說是十成新的展示品。當然,因為是放了一年多的展示品,外箱會看起來沒想像中優也是很合理,很合邏輯的。 

盒內配件大合照。筆者入手的是平輸貨,在開盒檢查的時候還意外的看到多出一顆原廠電池,讓筆者與同事不禁高呼撿到寶了……。其餘配件是光碟、保證書與國際保證卡、AV線、使用說明書、背帶、充電線以及鏡頭蓋的繩子。 

主角的個人照,白色外觀很優,因為是亮面烤漆相較之下質感不錯,左下角顯示最大光圈是1.8。

來一張近距離特寫。這時候就可以知道手機相機不是萬能的,在感光及微距之下其實拍出來的成品沒想像中這麼好。

背面照,左上角是閃光燈開關,螢幕是3吋的OLED,右側由上而下依序是錄影鍵、播放鍵、多功能轉盤及快捷鍵、目錄鍵以及資訊鍵。 

上方照。鏡頭有凸起顆粒那一環是光圈調整環,目前已知有這功能的類單眼只有LX7等少數機種。由右至左是模式旋鈕、快門鍵跟變焦旋鈕、電源開關、熱靴座、還有目前收起來的閃光燈。

這張是把熱靴蓋打開來的樣子。 

機身底下的配置。中國製造……然後是腳架固定座跟電池記憶卡蓋。 

機身右側,蓋子裡的是傳輸埠跟影音連接埠。

這是蓋子打開來的樣子。

左側除了裝飾用的黑色飾板,還有背帶環。 

開機以後的畫面。顯示在螢幕上的資訊只要按一下資訊鍵就會全部隱藏,再按一次就會再度展開。

鏡頭在最小焦段的長度。 

最大焦長的長度。如眾多開箱文所述,從最短焦段到最長焦段的時間不到一秒,可以說十分迅速。

有了台好機,當然要有周邊配件,以下就是同場加映的配件區: 

配件大合照,由右至左依序是自動鏡頭蓋、充電座、快門線以及保護貼。 

這是幫相機準備的相機包,這大小其實放微單眼加上一顆鏡頭都綽綽有餘,不過筆者是拿來放機身跟配件。

鏡頭蓋的真面目。 

裝上鏡頭蓋的樣子。開機的時候鏡頭會自動頂開,不用再拆卸鏡頭蓋,十分方便,這種鏡頭蓋因為中間縫隙像賓士符號,又稱為賓士蓋。

側面照。可以看出鏡頭長度因為自動鏡頭蓋的關係變長不少,這也是筆者不敢購買合身相機袋的關係,依網路上的經驗來看,還是買大點以免放不下造成悲劇。

快門線的真面目。

充電器正反面,因為是副廠的所以沒啥好說……。

目前因筆者懶得可以,沒有帶著相機趴趴走來測試效果如何,等到時機成熟後筆者會分享成果的……。

以下附帶XZ-1規格:
● 搭載 1/1.63 吋 1000 萬畫素 CCD 感光元件
● 等效 28-112mm F1.8-2.5 四倍變焦 Zuiko Digital 鏡頭
● TruePic V 影像處理器 ● 3 吋 64 萬畫素 OLED 螢幕
● 快門速度 60 - 1/2000 秒,支援 B 快門
● 獨立式錄影啟動鈕 ● 機身內建彈出式閃光燈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6400
● 機身內建感光原件浮動補償式防手震
● 連拍速度每秒 3 張(RAW 檔最多 10 張)
● iAuto 智慧型場景模式
● 720P 高畫質影片錄製,採 Motion JPEG 編碼
● 儲存媒介: SD / SDHC/ SDXC 記憶卡
● 採用 LI-50B 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約 300 張
● 體積 111 x 65 x 42 mm,含電池 275 公克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