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雜談】語文教育大亂鬥─現代文白之爭,孰優孰劣?



  文白之爭古今皆有,支持者也各有所據。身為一個就讀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一般印象為無用中的無用科系畢業生,心裡自然有些想法想要分享闡述。

  我接觸文言文的時間挺早,從小學五六年級就抱著一本古文觀止趴趴走,閒來就當故事書看。除了某些獨特用法及偏門的字彙需要參考解釋,我一般是略過相關註釋頁面的,對我來說,光看文章就能理解其中內容,註釋當然可有可無;升上國高中以後,最討厭的就是背誦註釋與課文,在自己內心中自有一套解法的狀態之下,被別人強硬加上另外一種概念相同,卻死板板的「標準」,心裡總是不太痛快。

  另外說到寫作文,雖然從小到大只要看到作文題目,想個三到五分鐘就能一次到底,偶爾卡彈不超過一分鐘的一氣呵成,不過崇尚平實不浮誇,沒有華麗詞藻及長篇大論的作文不免難以鑑別胸中墨水深度,成績自然平平不甚突出。這又是另外一套「標準」,就如歷史不停上演的駢散之爭,雖說沒有高低之分,評鑑的難易及主觀程度卻是天差地別。

  且不說文字有陶冶教化、文化傳承等感性目標,說現實一點,無論知識傳播途徑如何變化,文字始終是一種理解事物的工具,不了解文字本身,又如何能夠理解透過文字編織而成的各種書籍、文獻,更別說透過文字去闡述自己的思想並說服別人了。中文如此,其他語言文字亦如是,畢竟是所有學問的基礎,說不重要那是自欺欺人。

  語文表達能力及錯別字辨識能力不足,並不是簡單幾句話能夠解釋清楚緣由,當然也不是簡簡單單增刪文言文跟白話文就能解決的事情,更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無法培養語文及賞析能力,使之流於片面,只為應付考試測驗之用。

  事實上,有許多現役教師已經著手改善相關教學課程,力圖在既定課綱之下,培養學子們獨立思考、文字運用及賞析等等的基本能力,而非只著眼在課本內容中。利用引導、遊戲、換位思考等手法激發學生好奇心,進而由消極接受改為主動吸收相關知識,比起死板板的照表操課,這種方法讓學生不因為文本本身艱澀或平易而無所適從,更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利用自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文本,從而相互討論,激盪出令人驚喜的想法,這不就是文學本身最有趣的地方嗎?

  爭論文言文或白話文優劣的戰爭,與其說是為下一代教育著想,不如說是一種意識型態的鬥爭,兩種文體本就沒有衝突,更沒有優劣,有的只是透過教育者們分享給學生時,激起或大或小的火花罷了。不想精進教育本身,而執著於文白之爭,未免本末倒置。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