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電子性能強大的中階機種—SONY A7III

   原本筆者在購入SONY A65時並沒有想很多,單純只是想要一款能夠應付日常生活,並且維持良好相片及影片品質的數位相機,但沒有想到近兩年開始有機會跑了幾場活動攝影以後,才發現APS-C片幅的舊機種在夜晚以及各種高強度且嚴苛的環境中很難維持應有水準,在經過一番思考以後,終於下定決心購買了全片幅的 SONY A7III來使用。

  只能說攝影真的是一個看不到底的大錢坑(這句話好像每篇總會提到一次……),隨著更新成不同接環及片幅的相機,所有鏡頭幾乎無法沿用,其他像是周邊配件等也要重新檢整汰換過一次,著實讓錢包消瘦了好一陣子。SONY A7III推出至今也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也有許多人評測過,這次就單純做個記錄順便說些使用心得了。


  包裝維持SONY一貫的黑橘配色,因為是無反光鏡機種,所以整體體積跟同品牌的單眼相機相比小了許多。

  由於Kit組的28mm-70mm鏡頭不太符合需求,所以筆者購買的是單機身,並另外找了Canon的24mm-105mm F4二手鏡頭搭配轉接環來使用,但不知道是轉接環或是鏡頭本身的問題,在24mm廣角端時四邊會有很明顯的暗角,如果想要跟筆者一樣的配置,可能要想辦法排除這些問題。


  內附的配件非常簡單,包括原廠背帶、一顆原廠電池、USB傳輸線以及用來直接進行機身充電的變壓器與國際規格插頭轉接頭,至於單獨幫電池充電的座充則是要額外購買,這點是比較麻煩的地方。不過SONY通常會在優惠時段附贈相關配件,筆者是在夏季特賣的時候購買,附贈一顆原廠電池以及原廠座充,有需要的話可以留意一下官方訊息。


  已經來到第三代的SONY全片幅無反光鏡相機,正面的基本配置都差不多,包括在握把前端的滾輪等。鏡頭解放按鈕設計在內側說實在話有點不太順手,每次要換鏡頭時都會有點卡,如果放在外側的話應該會好按很多。


  機身背面配置如果是常常使用無反光鏡的微單眼,應該會感到十分熟悉,除了第二個滾輪以外還將四向鍵改成轉盤,按下時可以進入指定參數的介面,轉盤部分則是能夠自由選擇想要的數值項目;除此之外在轉盤上方還有一個用來調整對焦區域的小搖桿,不管是區域對焦或點對焦都能迅速移動位置,在拍攝特定題材的時候十分方便迅速。

  快捷鍵部分除了選單按鍵左側的C3以外,也可將觀看照片影片時的刪除鍵設定成想要的功能;順帶一提,在沒有指定功能的狀況下,這顆按鈕平常是螢幕觸控功能的開關,雖然觸控功能只有在對焦時才有用,但也是不無小補,能讓拍攝體驗更加接近智慧型手機等裝置。不過由於筆者習慣傳統的對焦方式,所以通常是將觸控功能關閉以免誤觸,這部分就看個人習慣了。


  這年頭無反光鏡數位相機若是沒有螢幕翻轉功能總會被人嫌得要死。A7III一樣維持上翻90°、下翻45°的設計,若沒有自拍需求,錄影也是玩票性質的話,算是足夠應付一般的使用情境,為了不在上下翻時被機身卡住,在這款相機之前也稍微修改過翻轉的結構,用起來會更加順手。

  觀景窗部分採用蔡司的T鍍膜,能夠讓視野跟亮度更加清晰。雖然在規格上來說沒有特別突出的部分,拍攝時一樣會有輕微延遲,但以筆者的用途來說已經是十分足夠,如果需要更好一點的使用體驗,就要購買A7R或是A9等更高階的商品了。


  機頂有兩顆獨立的快捷鍵,中間還有凸起方便在夜間等較暗的環境中確認位置,除此之外還有模式轉盤以及曝光轉盤。模式轉盤上提供兩組自訂義的設定,能將常用參數儲存起來方便使用,曝光轉盤則是方便在各種模式下調整EV,提高拍攝效率。

  由於體積關係所以機身上並沒有內建閃光燈,需要額外購買,熱靴採用SONY更新過的MI介面配置並且附贈熱靴蓋,不用擔心在嚴苛環境下針腳氧化導致接觸不良的問題。順帶一提,機身是全金屬材質而且防塵防滴,在使用上能更加安心。


  機身右側部分,在握把後方有NFC近場通訊晶片以及雙SD卡槽,跟其他品牌比較不一樣的是卡槽一在下方,二在上方,在插入SD卡時正面要朝前,若用習慣其他家的系統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不過對筆者來說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機身左側是連接埠的集中區,包括麥克風、耳機監聽孔、Micro HDMI、資料傳輸以及多功能介面連接埠,若是要使用快門線的話需要選購新版接頭,同時也支援機身充電(這也是標配沒有座充的原因之一)。


  開機以後的新介面介於SONY單眼跟微單眼之間,有包括水平儀在內的多種配置可以選擇,對之前使用過SONY系統相機的使用者來說相信能很快上手。要注意的是,觸控面板在調整參數時不會運作,所以還是需要用傳統按鍵來調整,跟其他品牌相比是稍嫌落後了一點,不過對本來就不依靠觸控的筆者來說沒有影響就是了。


  在主介面按下Fn鍵時會轉移到快捷列選項中,內建常用的幾個參數,包括記憶卡插槽選擇、白平衡、對焦方式、連拍、感光度等,運用四向按鍵及轉盤就能快速調整。不過有些項目在點擊以後會直接跳到選單的相應項目中,沒有辦法直接在當下畫面中調整,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按下長條狀的選單鍵以後就會進入設定畫面,在這裡能夠調整相機的所有參數以及相關設定,但是這個介面最不討喜的地方在於有很多關鍵的設定被隱藏在選單深處,如果沒有對SONY介面邏輯有一定的了解,很難在令人眼花撩亂的項目中找到需要的部分,這點是筆者最沒有辦法接受的地方,在剛開始時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適應期,才能順利調整成符合個人需求的樣貌。


  不得不說,在A7III剛推出時,相較於其他品牌的全片幅中階機種,SONY的電子性能幾乎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在單點跟追蹤對焦時看到對焦泡泡不斷冒出來非常有爽感,而且也是首度引進人眼對焦的機種,在拍攝人像時非常好用,再加上以全片幅來說並不算太貴的價格,也難怪在其他家還沒有相應機種推出時,有許多用家都忍受不住誘惑而跳家過來享受輕便又快速的拍攝體驗。

  不過再完美的相機也會有缺點,雖然已經經過三代的改善,但A7III有些細節還是不盡如人意,包括不人性化的選單介面,以及僅能在對焦時運作的觸控功能等,這些硬傷並沒有辦法透過更改使用習慣或是其他方式來彌補,面對目前其他品牌接連推出全片幅無反光鏡相機的情況,有某些部分是沒有辦法跟別人競爭的。不過以筆者來說,由於已經選擇過一次SONY的數位相機,再加上A7III的缺點並沒有對筆者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面對目前的機海還是選擇這款來使用。

  對大部分人來說,數位相機其實就只是記錄旅遊或是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每個人對於電子性能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所以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個人需求以及用途來選擇適合的商品,如此一來才能在合適的預算下找到滿意的款式型號喔!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