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原聲呈現的細緻聽感—Beyerdynamic拜耳 DT1770 PRO 250ohms

前言

  話說從頭,筆者開箱過的耳機等聲學產品幾乎都是直接購買來使用,沒有經過代理商或其他燒友,但凡事總有第一次,在某群組中沉浸發燒圈已久的網友,忽然決定把他目前閒置的一部分耳機寄過來想讓筆者體驗一下,沒想到這一部分實在有夠誇張的多,原本想要把每副耳機都稍微寫一下,最後不得不放棄,只好挑一些比較有印象的來寫。

  這副DT1770 PRO原本是要寄給群組中另外一個人,用來把他推進更深的深淵當中(?,但因為他不怎麼急,所以就輾轉流落到筆者的手上。這大概也是筆者聽過最昂貴的耳機,因為沒有什麼對照組,如果在敘述聽感上有什麼問題,還請各位大佬見諒。


本體開箱

  原廠的攜行盒內躺著耳機本體與配件,除了多了一條環繞在耳機旁的自製線材以外,看起來跟出廠的狀況應該差不多。除了原本在耳機上的絨布耳罩以外,盒內還有一副人工皮耳罩,可以依照喜好來替換,筆者因為懶得拆又怕熱,所以直接用原來的絨布耳罩聆聽。


  攜行盒左側的袋子裡有兩條耳機線,應該都是原廠附贈,分別為長度相當長的捲線與一般長度的直線,原始的3.5mm接頭上也都預先安裝好6.3mm轉接頭。另外連接耳機的接頭為mini XLR,在挑選升級線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


  1770 PRO屬於封閉式耳機,另外有一副開放式的姊妹作1990 PRO。耳機側面除了清楚標註型號以外,下方也用比較小的字體備註阻抗值,250Ω需要一定程度的推力才能推得好,因此也要留意前端是否能餵得飽它。


  一體式的頭樑用海綿加上人工皮包覆,區分左右耳的文字則標住在側邊內部,不過只要認明耳機連接端為左耳,相信不用特地去看就能正確配戴。也許是歷經多手,筆者頭部也不算特殊頭型的關係,配戴時相當舒適,幾乎沒有任何不適應或夾頭的感覺,這大概也是Beyerdynamic 的強項之一。


隨附與自製線材聽感

  由於1770 PRO沒有在我手上很久,還要輪到下一個被推坑的人手上(?,所以只能大概描述一下整體聽感。

  Beyerdynamic 除了700與900這系列耳罩以外,對於推力的要求應該算稍高於同級,在C200開啟高增益下,音量要開到25以上,搭配調整播放軟體的音量才會有較佳效果。聆聽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資訊量相當充足,能夠清楚分辨訊源的各種內容;也因為如此,串流與無損音樂檔案之間的音質差距感受十分明顯。此外三頻均衡且帶厚度的調音也算蠻雜食的,不管面對哪種音樂類型都自有一套詮釋方式。

  這次除了原廠的捲線跟直線以外,盒內還有一條據說是原大佬的自製線,在分別說明各自的差異之前,可以先參考以下簡易的條列式項目。


好推程度:自製線>直線>捲線
音染程度:自製線>直線>捲線
高頻表現:自製線>直線=捲線
中頻表現:直線>捲線>自製線
低頻表現:自製線>直線>捲線


原廠捲線

  一播放音樂就能感受到鉅細靡遺的聲音細節撲面而來,搭配厚度適中的三頻表現,雖不亮麗但有種樸實的感受,長時間聆聽應該也不會太過疲勞;只是這種溫厚調性可能不太適合某些喜歡衝擊力的音樂愛好者。

  另外不知道是因為線材長度還是材質問題,整體阻抗感覺偏高,使用C200的高增益推動時會有一種音場都集中在中間區域,外圍空一大圈的感覺,導致筆者有一種「耳機還相當有餘裕,但DAC似乎已經到極限」的想法。


原廠直線

  相較於捲線,直線帶來的聽感大致相同,但可能因為線材長度較短或是某些原因,沒有像是捲線那種推不動的感覺,而且在中正偏柔和的三頻表現下,中頻與低頻的表現力有稍稍加強,聽起來稍微活潑一點,沒有這麼死板無聊,算是在監聽取向跟音響性之間取得一個蠻好的平衡。


自製線

  原本沒有要聽這條線的,不過原主人表示接這條線時甚至懷疑1770 PRO壞了,因為有點好奇,還是實際聽聽看。線材相當粗硬而且外覆編織網,聽診器效應算是蠻嚴重的,不過接上後感覺相當好推動,整副耳機的調性也完全不同,變成很明顯的V型調音,著重於低頻力道與高頻延伸,但中頻變得相當薄,失去Beyerdynamic 原本那種溫和的特色,算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結語

  相較於同價位其他耳機,1770 PRO擁有不太一樣的個性,透過豐富細節架構出極富韻味的聆聽體驗,尤其三頻均衡且柔和的性質,更讓整體耐聽許多,即使原線可能缺少了一點激情,但搭配不同線材也能呈現出不太一樣的風格,算是可玩性極強並且具備細膩聲音表現的機種。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