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儲存與分享的好幫手──QNAP TS-120 NAS

該來的總是要來,就算再怎麼惰性高漲,該寫的開箱文還是要寫(?)。筆者先前提過,為了未來的網路設備建置,先購買了一台擁有Giga有線網路接口的IP分享器,目的之一是為了增設一台網路儲存裝置供放置娛樂及工作所需資料影片。而在筆者衡量自身經濟能力與需求之後,接下來在PChome網路購物購置了一台QNAPTS-120 1BayNAS

可能有些人對網路儲存裝置(以下簡稱NAS)有些陌生。其實可以將NAS看作是一台小型電腦,只不過這台電腦主要的功能就是儲存資料並經由自家網路達到雲端分享的功能,簡單明瞭的操作介面也可以經由官方提供的APP擴充功能,高階的NAS甚至可以在自家建立網頁、管理流量及達成各項商用與娛樂用途。


說得這麼多,不如來看看開箱圖片跟文字,或許比較能了解。


目前台灣NAS廠商比較為人所知且資深的就是群暉與QNAP,另外新興的還有華碩旗下的華芸。群暉聚焦於家用娛樂分享,而QNAP先前的方針則是較偏向商務取向;話雖如此,如果只是基本家用需求,基本上兩家都能滿足,規格來說通常相同價位QNAP會比群暉稍微好一點。

這次要開箱的是NAPTS-120,屬於1BayNAS1Bay指的是只有一個硬碟插槽。作為商務使用時的NAS,重視的是可靠度,所以兩顆硬碟插槽以上的NAS都能使用磁碟陣列(Raid)來擴充容量及傳輸速度,或保證萬一某顆硬碟損毀時資料都還能正常運作。


盒裝背面有系統的大略介紹。NAS搭配的是各家研發的使用者介面,QNAP使用自家開發的QTS,目前版本是4.2,有些APP的擴充功能也能夠在這裡看到。


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內部除了NAS本體之外,還有附贈網路線、電源線、硬碟架螺絲及保固卡兼簡易說明書。




NAS的本體並不大,大概是普通3.5吋硬碟再多大個5-10公分左右。前面除了硬碟抽取價之外,還有電源鍵、快速備份鍵及一個USB2.0插槽。




筆者手邊比較能夠讓各位了解比例的只有這個寶特瓶了……。可以看到最長的長度也不過跟一個寶特瓶差不多,這樣應該比較能想像這台NAS到底小到甚麼程度。






NAS側面有快速設定指南,不論是經過手機或電腦都能夠輕鬆設定;後面除了有一個散熱風扇之外,還有eSATA插槽一個、Gigabyte網路恐一個、USB3.0插槽兩個及電源線插孔。如果想要利用另外一顆硬碟作雙向備份,也可以經由eSATA或是USB3.0達成。




NAS主機本體並沒有附帶硬碟,必須另外購買。筆者從以前就是使用Seagate硬碟,沒有出過什麼大問題,這次也是選擇Seagate的NAS專用硬碟,容量3TB。




硬碟裝機前與NAS的合照。


TS-120設計方便的地方在於前開抽取式硬碟架,硬碟架上有2.5吋與3.5吋硬碟的螺絲孔位,只要打開卡榫將硬碟架拉出來,鎖上硬碟後輕推回去就可以完成硬碟安裝。


來一張上機運作圖,燈號由上而下依序是電源燈、網路狀況燈號、硬碟運作燈。說實話這麼小的NAS其實不會佔到多少空間,妥善規劃座位空間應該很容易放置。


NAS正常運作後就要開始設定韌體。筆者建議使用QNAP官方的Qfinder先確認NAS的狀況,如果NAS正常運作,軟體會顯示狀態跟IP,若是抓不到NAS,可能就要先檢查網路及線路部分有沒有問題。



Qfinder很聰明,若偵測到NAS是首次開機,會直接詢問要不要將系統初始化,選擇是的話會直接跳到韌體設定畫面,基本上安裝十分簡單。



安裝時會使用到網路,要確認對外網路正常。另外因為使用瀏覽器安裝,有些比較特殊的瀏覽器可能無法運作,筆者是使用Google Chrome安裝。


在下載與安裝韌體期間要確認連線都正常,這種安裝韌體的動作最怕中途中斷,會出現不可預知的錯誤。


安裝完之後會跳入設定畫面,可以使用快速設定或是手動設定。筆者喜歡一次將所有設定處理,所以選擇手動設定。手動設定也可以避免快速設定時產生未知錯誤。



第一步是設定時間日期,可以設定成與電腦時間相同或是自行設定。


網路設定部分沒必要可以不用動,畢竟可以連線安裝韌體的話基本網路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除非要使用進階功能再去設定就好了。服務的部分設定分享協定,可以設定使用PC或是MAC的連線方式。筆者使用的是Windows系統,所以就直接選擇第一個設定。底下勾選的部分是選擇是否開放讀取與分享的功能,有分為相片、影片、檔案等,可以依自己需求開啟。


接下來是硬碟部分。在這裡可以設定磁碟陣列(Raid)的模式,因為只有一顆硬碟所以不需要選擇。兩顆硬碟的話可以選擇Raid0或Raid1,上面會即時顯示使用模式的最大空間容量。要解釋磁碟陣列的話可能篇幅不太夠(其實只是懶……),只好請各位自行Google。



最後是總覽設定,若是發現選錯可以再重新設定一次。設定跑完之後若是想要更改細部設定可以到系統的控制台更改,不過有關於系統本身名稱或會影響到系統的更改,需要重新開機。


接下來會將硬碟依剛剛選擇的模式進行格式化。要注意的是格式化會將原來的資料完全清除,若是使用舊硬碟的話請記得先備份;另外經過NAS格式化後的硬碟無法拿到普通電腦開啟內容,除非再將硬碟格式化成相容格式,所以只有一顆硬碟的話要特別注意硬碟健康狀況。


當系統跑完所有設定後,會跳到登入選項。剛開始的登入帳號及密碼都是預設的admin,進入之後建議是將admin帳號關閉並另創一個管理者帳號,會比較能預防NAS被入侵。


第一次進入時會跑功能介紹,可以直接關閉或是稍微看一下基本功能。


初次接觸NAS的可能會被它甚大的價差跟bay數搞得一頭霧水,不得其門而入。就如筆者開頭所言,可以將NAS看成一台套裝電腦,只是系統部分替換成各家方便儲存及網路分享的使用者介面而已,既然是電腦,CPU及相關零件的等級就跟轉檔、播放、傳輸速度及多工處理等息息相關,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價差。這次筆者開箱的只是其中最基本的款式,效能還算過得去就好,畢竟也只是家用而並非商務或工作室使用。

要提醒的是,NAS並非是備份工具,而是一個網路儲存及分享裝置。比起備份硬碟,看作是自架的雲端硬碟可能還貼切一點,所以並不是把所有資料丟到NAS裡備份就萬無一失,重要資料的最佳保險方式就是分開在不同地方各儲存一份。以筆者為例,筆者的重要資料會各存一份在本機電腦、NAS、網路硬碟及離線的外接硬碟,為的就是以防萬一資料遺失時還有辦法救回來。

磁碟陣列也不是保險的資料備份方式,只是加強功能性及萬一有某顆硬碟掛掉後確保這個NAS還能正常存取資料及運作,所以若是只有備份需求,可以不用使用到NAS;若是想要建立一個網路分享平台,或是家庭串流影音等需求,NAS就是選擇之一。


張貼留言

0 留言